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4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43(1 / 1)

的教导,如此一来,待他们可独当一面之时,大宋兴也。 女子先时所言极是。 教育乃国之根本也。 【苏轼在京城没什么政绩,但并不代表他没有那方面的才能,他那时虽年轻可也看出了问题,于是在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上书宋神宗大谈特谈新法弊端,气得王安石想办法让他自己卷铺盖走人了。】 【1071年十一月,苏轼到达杭州,在杭州,他写了许多的作品,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关于杭州的诗词作品有很多,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忆江南》,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些作品都十分优秀。】 唐元和年间,江州。 女子每出现一次都会提一次白居易,白居易已经不如最初那般激动了,因为女子提到的人实在太多。 不过此二作当真是自己的? 听闻杭州风景怡人,看巨幕中女子放出来的景色也确实如传言所说。 若圣上不召回京,不若去杭州看看当也不错。 不过这《钱塘湖春行》和《忆江南》写的什么,女子可会展示出来? 想看。 公元1028年,天圣六年。 柳永正在江南。 他忆起当年自己作此词时的心情,依旧万般惆怅。 那时原以为通过这首《望海潮》能得到被举荐的机会,可没想到十多年过去了,自己仍旧一事无成。 世人都道他文采斐然,就连这后世之人也觉得自己的作品优秀,为什么自己就得不到机会呢? 柳永叹息一声,还是决定回京试试。 被幕中女子夸赞当也是许多人想要的。 虽然女子只是略一提,但应当也能让京中人知道自己的作品会留名于后世,会有机会吧。 【苏轼走得算早,这时候朝廷新旧党争吵得不可开交,他在杭州还算是过了一段安生日子,不过他也一直关心着朝堂局势。】 【从他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其三、其四两首诗可以看得出来,他心系朝堂。】 【值得一提的是,在其四中,他写了这么一句诗“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那小洲上长了许多的香草,这些采莲的姑娘们却不能一一识得。苏轼借用此诗来表达自己的失意。】 【咱们的老朋友香草意象又出现了,这足以体现屈原作品的影响力。】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起初众人其实不太明白女子多言屈原之影响力。 可再见两次,次次提及,众人才真正明白了。 屈左徒生于楚乃楚之幸也。 【公元1074年秋,苏轼调任密州,在密州他又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比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几次参加科举不第的温庭筠已经有些气馁。 他看着巨幕,心酸不已。 现今文人擅诗而贬词,没想到这后世之人对词的评价也可以如此高。 只可惜如今众人依旧看不起词作。 他对词还算擅长,可却无法以此作为自己的本钱。 前段时间樊川先生夸了他的诗,干脆让樊川先生帮忙引荐一番。 【词是隋唐时期兴起的到宋进入全盛时期,在苏轼之前在词作方面最有名的有两位,一位是晚唐时期的温庭筠,一位是宋初的柳永。】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紧紧盯着巨幕,生怕错过幕中女子的任何一个字。 晚唐宋初,只要女子提及此二人所处年代,那她就可以把范围缩小,大概知道唐之江山还有多少年了。 先时女子提到一零五六年,算来距今不足四百年。 武则天默了半晌,紧紧握住了自己的拳头。 朝代更替似乎是过不去的坎,可她偏不信这个邪! 在担忧后患的同时,她也没忘了关注着周围的人。 到底是谁让她武周无名? 公元1028年,天圣六年。 柳永眼前一亮。 她就知道女子要提及自己。 听女子此意,当不会贬低词作,对自己也是赞赏偏多吧。 前途有望矣。 【这两位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仕途坎坷。那都不是一般的坎坷,温庭筠几次考试几次落第,最后当了个六品国子监助教还被罢官流放了。】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温庭筠傻了,他确实觉得自己一生坎坷,可没想到会坎坷至此。 他一直心怀希望,每次考试都觉得自己一定能中。 如今看来,心伤的日子还在后头。 不知女子能不能多说些,也好让他能想想法子。 【而柳永同样也是屡次落第,在公元1034年,也就是景佑元年才暮年及第。】 公元1028年,天圣六年。 柳永略一盘算,那可不就是自己四十岁的时候吗? 也就是六年之后。 他负手而立,仿佛透过巨幕遥望青天。 那么多年都过来了,区区六年,他还等得。 能及第,他已满足了。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一三零四年,暮年。 如此说来,唐灭宋兴的时间又得往前推了。 要强大半生的武则天如今心中却有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那是来自于对未来无法掌控的恐惧。 【他们二人在词史上的地位都很高,温庭筠被称为“花间鼻祖”,而花间词派是历史上第一个词派,后来的婉约派就是发端于此。】 【柳永的词则是对花间词的继承与发展,尤其是在题材的开拓方面给了苏轼很大的影响。】 公元1028年,天圣六年。 题材的开拓,何意? 不过转念一想他就明白了,在以前,众人作词皆以爱恨情仇、自然山水为题,自己则喜欢写一些世俗女子和市井生活,难不成苏轼也有跟自己相似的经历? 但是先前看那所谓预告,并未看到苏轼有去那烟花之地,且他一路做官,与自己终是不同。 【在以前,词最初被称为“曲子词”,顾名思义它是要配合曲调而唱出来的,经过柳永和苏轼的努力,词成为像诗一样的独立文学体裁。】 晏殊不认同地摇了摇头。 词宜雅也。 柳词虽好,却太俗。 虽是拓宽了词的题材,可写那些烟花女子之趣,不如不拓。 不知这苏轼能不能写出点新东西来。 他怎么想也觉得不合适,若让他将朝堂之事诉诸于词, 实乃怪哉。 晏殊想不出来,只能频频摇头。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