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36(1 / 1)

安史之乱,竟前后足足历时了八年之久。】 【也是由此,大唐的盛世光辉,从此便一去不复返。】 众臣:“……” 张九龄实在忍不住开口道:“陛下,天幕所说这些人,必要提前扼杀!” 说完,又实在忍不住继续开口道:“还有陛下之责……” 未尽之言心知肚明,张九龄深深躬身俯首下去,其意不言而喻。 李隆基深吸口气,像是找到了台阶下,终于能哑着声音开口道:“卿快快平身,朕自当自省己身,而天幕所提之人……” 【安禄山,史思明等叛乱者都该死,李林甫,杨国忠等危害社稷者也该死,但杨玉环等,我不知道该怎么确切的说。】 【杨玉环无辜吗,她其实算不得无辜。】 【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可以说杨玉环是“五杨”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而当时唐朝内部派系林立,互相倾轧,争权夺利,杨玉环作为其中的重要人物,其起到的作用显然不小。】 【她确实算是参与了唐朝内部的权利争斗。】 【李隆基率众逃离长安之时,也带上了杨玉环及其家人,这一路到了马嵬坡前,将士们饥饿疲惫不已,六军具愤怒不休,陈玄礼认为是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于是请李辅国去转告太子想杀掉杨国忠的意图。】 【而这个时候,恰逢吐蕃使者正率领二十多人围堵杨国忠,向杨国忠抱怨没有食物可吃,于是有官兵趁机喊道——“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听后惧怕,连忙骑着马欲逃到西门,结果最终被众人杀死肢解。】 【杨国忠死后肢解,脑袋还被枪挑着竖在了驿站的门口,而杨家其余人也尽皆被杀死,当然还有杨贵妃——】 【高力士劝说李隆基要保军心安定,所以必须将杨贵妃杀死,于是李隆基只能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了杨贵妃。】 “好!杀得好!” 李隆基拍着高力士的手,眼眶泛红:“杀得好啊——” 【可最该死的难道不是李隆基吗?】 【杨家死有余辜,杨玉环不管是作为内部争斗的工具人也好,还是主动参与其中也好,最后她的死,自当也是必然的结果,这无可厚非,但其中最该死的,难道不是唐玄宗李隆基吗?】 【这一切的一切,始作俑者难道不是唐玄宗李隆基?】 【可最终结果呢,马嵬兵变,杨玉环被缢死,倒成了为乱世顶罪的罪魁祸首了。】 【唐玄宗李隆基,可真是好笑可笑,还有脸为杨玉环之死心痛,你合该这时候就跟着杨玉环一起去了才对。】 【好像杨玉环死了,一切由你而起的混乱战乱,盛世倾颓,都能一笔勾销了是吧?】 【我也不知道是大臣们不敢杀皇帝,还是依旧对李隆基忠心耿耿,这种单把过错推到其他人身上的行为,尤其是全部推到女人身上的行为,而不管始作俑者如何,一堆人假假做戏,可真是叫人恶心至极。】 【女人,无论先前缘由如何,最后果然都只能沦为政治的牺牲品,成为男权社会肆意倾轧的对象!】 【可李隆基,你才最该死啊。】 沉默,震惊,复杂…… 连张九龄都浑身僵住不说话了。 李隆基更是面皮涨到通红—— 刚才他们那种算不算也是在“假假做戏”? 在天幕这样的说辞下,简直犹如狠狠的嘲讽贴在了众人脸上! 一时间,李隆基又是完全说不出话来了。 汉朝,刘邦时期。 吕雉紧紧握着双手,为天幕最后那几句话而心跳如鼓。 她有许多话想说,却不知该从何说起。 女人…… 女人只能如此吗! 唐朝武则天时期。 武则天的心情也是尤为复杂,可这其中,还有一丝心跳加速的意味! 因为她听出了天幕之言的另一种意味—— 天幕并非完全将过错推到女人身上,甚至批判了这种行为!而如此斩钉截铁说出最该死之人绝非杨玉环,而是李隆基,这是哪怕在她治下也绝不可能的现象啊,所以这后世…… 这后世究竟如何?而女人之于其中又是如何? 那她创武周而称帝,于后世之言又该是如何? 一时间,武则天心跳不由得又快了几分。 而她观朝堂部分大臣的复杂脸色,只觉得一抹畅快之意从心尖浮起! 唐朝李世民时期。 听天幕说到这里后,李世民等众大臣也都陷入了沉默之中。 罪魁祸首,始作俑者…… 这大唐盛世由此衰落,究竟是谁导致的,确实无可辩驳啊。 而那杨玉环…… 李世民摇了摇头,只能深深叹了口气,也是复杂难言。 【唐朝还没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加上是叛军作乱,李隆基再昏聩昏庸,也不是残暴无能,所以那些大臣当然只能尽可能的,选择将影响唐玄宗的一切因素,都给抹杀扼尽才是,这是当时男权当道下的必然选择,无奈也可叹。】 【但大唐落到这一地步,甚至两年左右就能结束的安史之乱,之所以战乱八年之久,还是那句话——】 【唐玄宗李隆基功不可没。】 【安禄山等人叛乱,唐朝却并非没有可作战的将士。】 【也并非没有那个军力和经济的优势。】 【但一步错,步步错,就如安史之乱的发生……】 【而抵挡叛军,平定安史之乱,结束战乱,也让唐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李世民骤然心脏一紧,紧紧盯着天幕—— 所以于安史之乱期间,究竟都发生过什么?究竟为何……: 第24章 正气存天地 死亦大唐魂!!! 【王朝兴衰,时代更迭,历史之必然。】 【可为何有些王朝的衰落让人伺机而起,蜂拥而上,分而代之,甚至让人称赞其覆灭行为,而有些王朝的衰落却是让人哪怕明知是个死局,也要拼了命的去竭力维护,誓死不愿背叛呢?】 是啊,为什么呢…… 李世民于心中喃喃道,又不禁苦笑怅然。 又能是为什么呢……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即公元755年,安禄山借口讨伐杨国忠,于范阳起兵造反。】 【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李隆基才终于相信安禄山确实率兵造反,背叛了他,于是召集杨国忠等人来商讨对策。】 【结果这时候杨国忠还说:“今反者独禄山耳,将士皆不欲也。不过旬日,必传首诣行在。”】 【完全搞不清形式,还觉得造反的只有安禄山一个人,不过十天,就能把安禄山的头颅传送到长安来。】 【然后李隆基还相信了……】 【大臣们都面面相觑大惊失色,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