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实话,他是真没料到钱勤学几人会被这般安排的。 这使得他产生了稍许愧疚感。 不过,刘旭和韦之贯的建议都是,留任翰林院当个庶吉士,如今真不一定比得上当个外放官员好。 他们觉得这几人趁着年轻,出去锻炼沉淀一番,可能日后自有造化。 见事成定局,秦朝宁只好趁着这短短的两三天,把自己为官的一些经验传授给他们。 接着,他又帮他们把行囊、马车、车夫等那些准备好,亲自把他们几人送出了京城。 另一边,二皇子暨嘉祯在刑部的日子,过得就很是忙碌。 韦之贯不会因为他的身份就对他有所优待。 在他手底下,众官员皆平等地吃苦耐劳,没人可以逃避各种杂务。 暨嘉祯做得不对的地方,韦之贯都是直接点出他的问题,然后让刑部哪个官员有空就哪个人去手把手教他。 刑部的官员们一开始还挺怕自己会惹到这位殿下。 直到后来,他们发现这个皇子,还挺“乖学生”的,他们和暨嘉祯的相处就放松下来了,该怎么做事就怎么做事。 有东厂的耳目在,历帝对于两个儿子的现状都有所耳闻。 然后,他就静静地,不做任何干预地看着他们混成怎样。 私底下,他对远在临聿府城的姜子钧下达了召回令,命他携几名人手返京述职。 这道圣旨是刘旭帮忙起草的。 这事只有历帝自己和刘旭这个首辅大人知情。 而刘旭,自打写了这么一道圣旨后,没几天就愁得人都瘦了两斤了。 可是,这还不是最让他心烦的。 最让他心烦的是,曹明洋几人在内阁拉帮结派,开始在政事上面公然动用自己的投票裁决权干预朝政。 在他和韦之贯各一票的情况下,曹明洋与其他几位阁老合计五票。 双方的票数相距悬殊……大有无法维持原有的平衡的迹象。难听点讲句,现今就差曹明洋几人来上一次指鹿为马,就此撕破双方平和的假象。 正历十九年中秋后,历帝在朝堂上直问户部尚书周知临,国库当前的收支情况,可够支持他泰山封禅一事? 闻言,周知临即刻就双膝跪下请罪,“臣有罪!——国库托于微臣,微臣辜负了陛下重任,数年未能使得国库充盈,长期延误了封禅大事。” 他,在户部实在拨不出泰山封禅所需的银子。 接下来,要是把国库这两年好不容易积攒的那几十万两都用去修前往泰山的路,用来修葺泰山封禅的寺庙和行宫……入秋后,各地军营的军饷就会难以为继,各地突发状况就会缺少银两周转,官员们怕是过冬的几钱炭银子都不能准时发放。 周知临,没法为历帝做出此举。他认罪认得决然。 历帝把手上的奏折往周知临的头上一砸。 周知临不躲不避,把脑袋埋得更低了一分。 大殿上,文武百官皆噤声。 历帝看向底下的官员们,质问道,“朕兢兢业业数十载,为何国库艰难至此?尔等拿朝廷俸禄,是这般为君分忧?” 他这话问得,太和殿上站着的官员们的内心都是冤得很。 国库前些年一直就是空虚的,又不是他们造成的。 而且,且不说前些年宣国国境内大小灾难不断,边境时有入侵,百姓们日子不好过,商户们的日子也不好过。 此般情况下,哪怕苛捐杂税都收不上来多少白银,这库银又怎会丰盈? 就说俸禄这件事吧,他们这些官吏们才拿多少银两一年,陛下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就那微博的俸银里面,还都不是全部发的白银,有部分还是折的柴火、木炭等乱七八糟的实物! 大多数官吏觉得自己为官这么多年以来尽量两袖清风地卖命,已经够艰难了。 真的死了见到祖宗的时候,说不准都会被祖宗骂自己蠢不蠢,怎么不开窍,不学学别人水至清则无鱼,圆滑点,好歹活着的时候为自己谋求点好日子呀这种。 所以,文武百官基本上沉默地听着历帝在汉白玉台阶之上毫不留情地批评着所有人,任由他把大家都骂得狗血淋头。 无论是刘旭、韦之贯、曹明洋、其他阁老或者六部尚书等,都没人出言劝告怒火中烧的历帝。 他们深知,哪怕是掏空历帝的私库的库银,再去动用国库的库银,这泰山封禅一事依旧办不下来。在场的他们这些官员,没法帮陛下达成此事。 第194章 姜子钧等人 泰山封禅一事没希望, 历帝的郁闷如大山般压在心头上。这件事,真能让他遗憾终生。 他沉着脸,对朝堂上的官员没一个看得顺眼的。 视线扫过大皇子和二皇子, 一想到以后他们有机会去泰山,历帝就更不满了。 他去不成的, 他的子孙也不许去。要不然,他死不瞑目。 历帝突然“发疯”, 对忐忐忑忑的文武百官下旨,从今日起, 历代皇家子嗣都不得前去泰山封禅。 对此一头雾水的文武百官:“……???” 没想明白历帝为何变得这么快,明明刚才还因为去不了泰山露出想吃人的神色,这会儿就自己不去了,也不让后代子孙去了。 “陛下英明神武,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官吏们立即集体拍马屁。 管他呢, 反正不花国库的银子就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 大皇子暨元望对此愣了一愣,然后才反应过来,不由得心里面有些许不舒服。 父皇怎么还管起以后的事了, 他在位期间去不成,就不许他们以后去?要是以后国库丰盈, 国泰民安, 举行泰山封禅大典不是理所当然,顺水推舟的事? 二皇子听罢后,就没太多想法。 泰山封禅不过是一种祭天仪式, 告知天地帝皇受命于天,身负天命而已。倘若日后是他继位, 皇位他都坐了,告不告知天上的神仙又会有何不同? 厉帝见大皇子、二皇子脸上都毫无异议, 心里对他们二人就没那么看不顺眼了。 在这之后的日子里,历帝很出乎众人意料地,开始沉迷酒色。 朝政的事,他依旧会抓手里,但是没有了以往那种卖命的兢兢业业。 按说以前他是十分努力,那么他现在就只会做个六七分。 朝臣们怎么看怎么想,历帝都不在乎。 事到如今,他的心态不同于以往了。 他的日子不多了,他觉得自己现在只需要让朝纲不乱起来,选定好继承人铺垫好就行。 其他的事情他再做那么好,史书也不会把功劳落他名下。 他不想便宜自己的儿子们,哪怕他们都是亲生的。 有时候,他甚至还会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