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195(1 / 1)

闱答卷,此届新科进士确实比以往的更富有朝气和灵气。 这不就是天佑他这个天子的一种现象吗! 所以,他哪怕知道此时底下的人都是拍马屁的多,也是好心情地全盘接收。 待辰时一到,闱官们便给各个新科进士分发考题。 随即,所有新科进士就开始全身心地应对这场殿试。 是一跃龙门亦或是错失机缘,全看眼前这一仗了! 秦朝宁拿到考题看过后,他坐着沉思。 殿试的题目只有两道,一道八股文,一道策论。 题目一:文教兴邦否?礼法兴邦否? 题目二:论海禁的利与弊。 这两道题目在殿上所有新科进士看来,都属于完全的开放题目,和春闱、秋闱、乡试等都对比下,当真风格差异过大。 眼前的考题,很贴切国情和俗务。 几乎是所有新科进士都没提起笔,俱是一脸思考状。 对于秦朝宁而言,文教兴邦否?兴。礼法兴邦否?兴。 只要是兴文教有度,行礼法有度,国邦何愁不兴? 文教促生产力,礼法行约束与管教,二者结合得当,宣朝的生产资料何愁不上一个台阶? 至于论海禁的利与弊,利大于弊。 闭关锁国带来的危害,他脑海里有一堆历史教训的资料。 海禁一开,对于本朝产能过度的物品不仅有了去处,对于本朝缺少的资源也都可以输入。 这是能够探索这个世界,能与时俱进,还能及时掌握到海外各国的生产力发展情况,把危险的苗头扼杀在源头的机会。 秦朝宁能够想到的海禁相关的方方面面太多,从白银、黄金的输入,番薯、土豆等高产粮种的输入,到本国的丝绸、陶瓷的输出,海岸的关税带来的民生消费端的刺激盘活…… 改变一国的经济现状,是要先让底层民众的收入提高,让他们有活可以做,有银钱可以消费。 这才是死水变成活水的关键,本朝的经济就有了很好的流动性,随之所有生产出来的商品才有了去处。 接着,商户们能够挣到钱,商业盘活。随后,朝廷能够收到的税增多,边境和基建能够投入的银两也会增加,整个国家上下才会进入良性循环。 他脑海里的信息很多,但是他在犹豫,在斟酌他应该把文章的内容把握的度应该到哪里。 近日在韦府和刘府上看了那么多邸报,又得到了两位先生那么多的朝政时事的指点,他是知道朝堂上目前主张海禁的官员居多的。 在这些官员们看来,从弘明年持续至今正历年的倭寇之祸,都是因为海岸线不禁的原因。 他们的想法是,禁海,就是从根上杜绝百姓投倭,能解决倭贼对于本朝觊觎的狼子野心。 但是,秦朝宁从这两道题目里,看到的是新帝的欲望、野心、愿望。 新帝年轻,有抱负,他有自己的宏愿。 由于秦朝宁思考的时间过久,殿上其他新科进士除他之外都提笔书写一阵子了。所以,不少官员,包括圣上都在想此子该不会是被难住了吧? 不怪他们这么想,是秦朝宁的军户户籍,按照寻常的认知,他们都会觉得此子学识是有,天赋也好,但是局限于出身,大抵上眼界有限。 加上,秦朝宁不过十三岁,没有阅历的沉淀。 等到秦朝宁终于提笔,开始奋笔疾书,那些打量的目光才移开。 历帝在殿上再呆了片刻,就离开了。 一同离开的还是杨首辅与其余官员,只留下了翰林院的几名官员在此监考。 酉时一到,闱官们便走下去开始收答卷。 所有新科进士无论写完与否,都得停笔缴卷。 等所有纸张笔墨都被收了上去,闱官们便陆续把新科进士们带离皇城。 待到出了右掖门,他们才浑身一松,开始放开地谈论起殿试的情况。 “黄兄高见呀!我们怎么就想不到海禁能够达到清减官吏臃肿这个点呢!” “不愧是我们之中的春闱第一,这不妥妥的状元郎了。” “黄兄他朝高中,可莫忘了弟兄们哦。” “苟富贵,勿相忘!” …… 而陆杰修和秦朝宁没过多讨论殿试的事,也没上前去凑同年们的热闹。他们互相祝对方高中,就各自走向自家的马车归家去了。 后续,殿试的所有答卷在外帘官们弥封、誊写后,就转送给了内帘官们。 殿试的内帘官也是翰林院的官员抽调为主,只是最后一道评卷人是内阁几位阁老。 他们会决定殿试的排名,列好名单。这之后,内阁呈上对应新科进士的答卷,再由圣上裁夺最终结果。 正历十年殿试后的第三天,翰林们已经挑选出了二十份卷子出来,等待阁老们的点评。 整整二十份答卷,眼下都铺在内阁的长案桌上,首辅、次首辅,五名阁老皆到场。 而阅卷的翰林们均站立在阁老们的身后,以便阁老们稍后提问,抽查他们的阅卷和提名情况。 以杨首辅为首的阁老们,逐一把答卷看过去。 他们这会儿看到的答卷已经是原卷,非弥封誊写卷。 所以,每一个新科进士的字迹、文章想法,对于他们来说,都一目了然。 先是字如其人,从字就能看得出来该学子的几分心性。紧接着,文章里的典故,语句能够看出该学子的才学程度。 最重要的是,文章里的想法,就是该学子的里子。 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出来这个人在未来朝堂上,是否会成为己方的一员。 只有信念相同、目标相近的人,才会在朝堂上的方方面面达到一股合力,去推动己方想要看到的结果,争取到符合己方的资源和利益。 几刻钟后,所有阁老都把案桌上这二十份答卷看完了。 于是,杨首辅发话道,“既然所有答卷都看过,各位大人便把自己心中的排名写到纸上吧。” “内阁老规矩。” 闻言,次首辅汪阁老笑了笑,表明立场,“如此甚好,各位同僚也放心写吧。” 他又补充了一句,“最后还有圣上定夺呢,咱们就随心。” 这一句是提醒,该怎么意会就是在场各人的事。 一会儿后,七份名单就出来了。 这几份名单里,大部分排名是一致的。 什么水平排在什么名次,在场的阁老们水平相当,想法也类似。 唯一有分歧的是春闱排名第一的黄致远,排名第二的陆杰修,排名第三的秦朝宁。 七份名单里面,把黄致远写在第一的有三份,即三票,其余票则是普遍在前十内。 陆杰修则是获得了第二的三票,第八的四票。而秦朝宁排第一的一票,其余六票是排在第二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