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么奇特的真菌。”老太太张开?手掌, 看着银星在上面缓缓地挥舞着小触手。 “它是很久以前就存在的真菌种类,物种历史要比人类存在的时间久得多。” 在方樾和池小闲惊讶的目光之下,老太太将她所经历的关于银星的一切娓娓道来。 她名叫做陈愚之, 出生于二十一世纪之初。那时旧世界尽管已经出现了一些自然秩序崩坏的端倪,但总体上仍然是美丽的。 当人们?回忆起那个时?代,会将它形容为蒙着面纱的美丽女人。 面纱遮掩了女人的面容,使她的美是那么朦胧、暧昧而神秘。但面纱随时?会被风吹起,女人真实的、已经被摧残了面容最终会暴露在阳光之下。 陈愚之从小便对自然界的生物充满了好奇。她在意每一块长着暗绿青苔的石板, 鸟栖息过的树枝编织的精致的窝, 蚂蚁铸造的复杂洞穴, 花朵上栖息的微型蜻蜓…… 她跟随父母游历过五大?洲四?大?洋, 见?识了这种各样的文明文化, 感受到自然界和人类蓬勃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内容, 并决心成为一名生物学家?。 因为父母经商, 家?庭殷实,她得以心无旁骛地全身心投入研究工作, 没有任何“面包”上的后顾之忧, 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提前两年博士毕业,被导师盛情推荐去了一个坐落于某南方省会城市的研究所。 研究所建在郊外的一处风景极其优美的山区里。那里山清水秀,有淙淙的山泉, 白练似的瀑布和大?片柔软的草地。清晨五点钟便会听到深林里的布谷鸟叫,夜晚时?分站在宿舍窗台上能?清楚地看见?漫天繁星闪烁。 下雨的时?候山间会朦胧起一层梦幻的雾气, 宛如人间仙境,细雨如丝, 落在脸上都是轻柔的抚摸;落雪的时?候万籁俱寂, 树林间白皑皑一片,只有雪地里零星的梅花脚印提示着有小兽悄悄路过。 那是她最为平静、充实、幸福的一段时?光。 尽管她孤身一人, 父母也总催促她寻找另一半,但她觉得人生如此已然足够。 那些好山好水,那些无穷真理?,才是她想要毕生相依相伴的事?情。 直到有一天,研究所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因疾病无法继续研究,将团队未完成的项目托付给了她,她成了研究所最年轻的微生物组组长。 那时?候研究所最热门、最受追捧的、投资方最多?的项目就是与延长人类寿命有关的项目,微生物组也不例外,主攻方向有两个——一是发现和分析哪些微生物能?够延长人类寿命,二是研究人体内怎样的微生物环境更有利于长寿。 而银星所在的项目,哪个也不是。 那是一个微乎其微、不被重视的项目,项目起因也具有偶然性——那是那长辈早年间去美洲游历时?所带回的一个本土的菌种,一种较为常见?的蜜环菌。 它有中等大?的子实体,菌盖直径13厘米左右,呈现蜂蜜色,菌肉白色,菌环亦是白色,菌柄细长。这种蜜环菌比较喜欢在阔叶林中生长,在阔叶的树叶根部、干基部丛生。当地人喜欢食用它,但食用前进行需进行风干处理?,风干后气味芬芳,炖汤味道一绝。 就是这样一种常见?菌,引起了当地研究部门的注意。在一次户外考察中,学者们?意外发现了这一蜜环菌在地下的根系覆盖面积超过了600亩,并且所有的根系如同网状结构连接在一起。 他们?对这些菌丝进行了遗传性检测,发现它们?的基因完全相同,这意味着这片广袤森林里长的所有蜜环菌,都属于同一株。 对它们?所寄生的几百种树木根系进行研究后,学者估算他们?的寿命超过了2400年,总体重可达两百吨重——这使得它成为了那时?地球上最大?的生物。 它在这片森林里繁茂地生长着,与超过了百分之八十的植物达成了互利共生的合作,为他们?分解有机物,生产特异养分,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寄生。 池小闲惊讶道:“地球上最大?的生物体竟然是真菌?” 陈愚之微笑?地点点头:“很多?人觉得它们?不起眼,认为它们?只是简单的小蘑菇。但蘑菇仅仅是他们?在地面上的子实体,那些真菌在泥土里的‘根’才是真正更主要的菌丝。它们?的菌丝在土地里连绵不绝,环环相扣,成为了巨大?的菌丝网状物。” “网状物”三个字引起了方樾的注意,他心中微微一动,再看了看银星,忽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猜测。但他没开?口打?断,只听陈愚之继续讲她的经历。 那位前辈当时?得知这一发现后也颇为触动,从当地的实验室里带回了一株克隆体,培育在了陈愚之他们?的实验室。 为了最大?程度上模拟它原本的生长环境,那位前辈没有将它放在实验室里饲养,而是非常粗暴但明智地将它丢在了研究所后山的森林里,只时?不时?去观察一下它。 就这样,它在山中自由自在地生长了十年。在此期间,没有人知道它的来历——这不是一项需要正式上报的项目,也没有占用任何研究经费,更没有消耗任何人力——如果前辈在山中散步的精力消耗不算的话?。 直到有一天——国内另一家?著名的微生物研究所有了一项发现。这一发现的成果并不是什么开?天辟地的新结论,而是印证了之前国外的一项研究。 那项研究是针对真菌之间信息交流和沟通语言而展开?的。研究人员发现真菌会通过依附在植物根部的菌丝网络传递一些特定?化学介质和电信号,这些物质承载着真菌们?想要表达的信息。 举个浅显的例子,当一株真菌发现了一处营养丰富的朽木,它会通过地下网络向这片区域内其他真菌分享,安利它们?一同过来解这块“肥肉”。而当一株真菌发现某处植物根部有个虫蚂洞穴,而这种虫蚂喜爱使用它们?的子实体——蘑菇,真菌也会通过网络告诉其他真菌,让它们?远离此处。 国内另一家?研究所通过观察蕈菌,印证这一发现是正确的。 这也唤起了前辈对蜜环菌的重视,他打?算展开?研究,尝试自己得出这个结论。 他召集了几位山里的农民,连续挖了半个月,将近乎三分之二蜜环真菌以及其生活的土壤带回了实验室。 此时?的蜜环菌,预计重量已经有一吨左右——从刚回来的十克到现在的一吨,花了十年的光阴。 尽管如此,跟它原本可能?享有的寿命相比,只是漫漫岁月长河中极其不起眼的一滴水。然而对人类来说,十年足以让一头乌发全部变白。 被带回的蜜环真菌被养在地下最大?的一个实验室中,湿度、阳光以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