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要是馥丫头真想嫁了,马兖还不错。” 林征嗤笑了一声:“她哪有什么小姐妹,小时候成天跟我们一起玩的。都回绝了的事,不要再提了,我怕馥环恢复了本性,又张牙舞爪地,要闹咱们。” 韵婉笑了:“她要是真变回那样子,你头一个就是最高兴的。” 黛玉也跟着笑起来,但她忽然意识到,家里人已经不提她的亲事了。从前虽然在未出阁的女子前多有避讳,可林家氛围到底与外间不同。何况便是宋氏不提,韵婉也不是那些遮遮掩掩的,先前为她相看夫家时,也不是没问过她的意见。可如今,家里却只字不提。她虽不想离开家里,可是要是一点风声都没有,不免要怀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她心里忐忑,因此避开韵婉,私下里同林征商议:“大哥,我先前……永宁王说要是我不乐意,就告诉他,我同他说了,他……”她犹豫了一会儿,到底还是问出口了,“他会听吗?” 他是君。林征在心底回答自己的小妹妹,便是再亲近,看起来再平和,那也是高高在上的永宁亲王,他们平时以表兄弟相称,甚至可以玩闹,但不代表,他们能拒绝一个皇子的要求。 何况如今的刘遇,已经不再是普通的皇子了。 林征到底没舍得让妹妹失望,咬牙道:“我去同他再说一次吧。” “别!”黛玉不是不知道永宁王的地位,她还住在外祖母家的时候,听说永宁王要来,荣国府上上下下忙活了半天,她的舅舅们亲自领着人候在门口,生怕说错了一句话。哥哥爱护她,愿意为她去得罪人,可是她不敢让整个林家承担这个风险。几个兄长前程似锦,都是这么多年拼出来的,最后为了一个她,被永宁王厌弃?她道,“我只是想心里有个数。要是我非得……那我现在学的这些,到时候也不知道有没有用。” 第87章 第87章 林征欲替妹妹求情, 只是一直碰不到刘遇,因此去问林徹, 让他问问永宁王的时间。林徹找了个他当值的时间来找他,茶也没喝, 倒是先坐下来叹了声气。 林征冷笑:“怎么, 你也怕得罪永宁王, 影响前程?” “大哥说的好像你拼着掉脑袋, 就能让王爷听你的话似的。”林徹苦笑了一声,“咱们不可或缺到这地步,能威胁到人家的决定?别说他已经摆出了势在必得的架势, 能劝住他的人也不觉得这事有什么大不了的。” 此事已经过了御前?林征瞪大了眼睛。 “他又不是心血来潮,况且就算只是心血来潮, 若咱们真能劝得他改主意, 也不是以理服人,不过是看在从小到大的情分上。说到情分两个字, 上次我被他问, 妹妹是隔了两三代的堂妹妹,弟弟是亲姑姑家的表弟, 怎么妹妹是亲戚,弟弟就是路边随便认识的?”林徹声音渐渐低下来了,“咱们家是承了三伯父家的情, 但说句不好听的,难道没承过永宁王的情?” “你替我约就是了。”林征道,“世上哪有这么多两全其美的事。”二弟说的是一回事, 可男女婚配,是“情分”二字能解释的?如今的情形,就是黛玉并不愿嫁进皇家去。 林徹想了想,笑道:“我一直觉得不对劲,总觉得自己丢了什么一样,哪哪儿都不痛快。现在我好像知道自己丢了什么了。” “为人臣子,是该你这样。”林征也不是什么天真的人,君是君,臣是臣,除非是到了乱世,否则谁会天真任性到违逆皇权?兴许林徹说的对,他也不过仰仗着刘遇与他们有亲,又是个有情有义的,想求他放手罢了。 林徹走之前问:“大哥,你还记得郭奇箐吗?” 郭奇箐是四十年前出了名的大才子,娶了上皇青梅竹马的嘉陵君。当时上皇还只是太子,嘉陵君的母亲宜清长公主地位十分超然,又疼爱独生女儿,没理会上皇的请求,把嘉陵君许配给了当时名动四方的翩翩墨客郭奇箐。可惜郭奇箐一路仕途不顺,被贬往惠州时,“不慎”落水而亡。嘉陵君痛不欲生,不久就病逝了。如今宜清大长公主依旧在荣养,驸马家也人丁兴旺,可郭家却早没落了。 林徹的意思很明确,以他们家和永宁王的关系,多半不用担心刘遇对林家下手,可是黛玉未来的夫家,就不一定有这样的好运气了。即使刘遇和上皇性子不同,可是谁说得准呢?难道上皇年轻的时候就是现在这样? 永宁王不是这样的人,林征想这么说。可若是刘遇真的有那么心胸宽广,那他作为表兄,就更要内疚了。 他也是犹豫了许久,才下定决心和刘遇谈这事。 刘遇大笑:“难道二表哥没和大表兄说过这事?”他反问,“我自幼到如今,有什么想要的东西会主动放手的?还是表兄以为我就只是说着玩玩,转头就忘?”黛玉当初对他说,她志在山水。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山川江河无不是天子疆土。她便是嫁入寻常人家,又有什么机会能去游山玩水?而他开拓守护的每一寸河山,都能刻上他妻子的名字。 深宫险恶,她不愿来,可他已身在此,且天生就不是什么洒脱、愿意放手的人。 春雷乃名士之琴,他当日以此琴相赠,便是引此姝为知己伙伴。她这般推拒,倒更像是一回事了——若她是那等趋炎附势、攀龙附凤的女子,也弹不出春雷的清越辽阔之音。 她喜山水,我能给她,我还能给她更深更远的……江山。 林征被他说得一愣,也知他决定的事无人能改,只得在心里叹息道:“自妹妹来我家,我也没见她几面,她亲近我信任我,我却没有替她反抗的胆量,今后又有何颜面听她唤这声大哥 ?” 但刘遇一旦开始大刀阔斧地动作起来,林家兄弟们就来不及腹诰他的不讲道理了。他思路清晰,目的明确,上皇躺着,不必与他报备,就更放开了手脚。他自己做事利落,也不许人拖泥带水,更是放话出来,要是觉得自己老了,跟着他熬不动了,直接告老还乡,把位子让给干得动的。他从前生怕皇上要疑心他结党营私,从不理人事调配,如今却是日常做了决定,再去请示。皇上也毫不介怀,特准永宁王四品以下官员调动可先斩后奏。他要查什么人,哪怕再位高权重,拿出证据来,也是说撤就撤,不讲情面。 “改革本来就是要踩着血骨改的,若今日改革的不是永宁王,那站在风口浪尖的就是尔等。前朝改革,惩贪反恶,谁不是扛着棺材上任的?”皇帝对内阁重臣说道,“如今他替你们挡刀子,竟说朕对永宁王疼爱过分,若朕不在京里,永宁王是要监国的!” 蔡客行忙俯身谢罪。 “不过,父皇如今身体每况愈下,最是惦记着孙儿们的前途,是该给他们都定下来了。也好给宫里添点喜气。”皇帝摆明了要册封自己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