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64(1 / 1)

宗的高度评价。 正如他所言,贞观之治是中华历史长河上不可多得的一段欣欣向荣的时光,也是后世每一个努力治理国家的政治家们学习的范本。】 李渊:“唐太宗是何许人也?本朝……方才建国伊始,何来此人?” 李渊不知道这个唐太宗就站在他眼前,但这样的高度评价也让他产生了好奇。 一旁的李世民被陡然一夸赞,不由得有些面红耳赤——这应当都是他登基后的功绩,如今倒是提前听了夸赞了。 李渊注意到李世民的面色变化,他觉得秦王露出的微微窘迫的模样有些趣味:“世民,怎今日脸生得通红,难不成是认识这位唐太宗。” 李世民:“……”没错我就是。 【主播这次真吃饱了,来给大家好好讲一讲李世民登基后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治世的皇帝数不胜数,为何他能够位列第一梯队呢?】 李渊这才反应过来,这所谓的唐太宗,竟正是眼前的秦王。 李渊:“!” -------------------- 第41章 李渊对李世民微微侧目,心道,这个儿子的确是个有野心有才华的的人,但是这块太子带来的天幕所言,是否过于夸大其词了呢。 我们的唐高祖心里不免泛起酸意。他是大唐开宗立派的第一位皇帝,怎么说也兢兢业业干了八年了,李世民这都还没安排上继承人的位子呢,怎么对他夸得天花乱坠,只字不提他李渊的功绩! 天幕就像是能听到李渊的心声一般,箭头一转,对准了李渊。 【首先要说的是他的父亲李渊。李渊的作用常常被人忽视,因为他统治的时间较短,前有知名大坏蛋隋炀帝,后有“好儿子”李世民流芳百世的贞观之治,夹在这两位顶流中间,武德年间各项制度的确立,自然而然地就会被大众所忽视。】 李渊不由得扬起眉,颇有些不满。 他所期待的天幕之评价确实是来了,但是这前言听着着实令人不喜,怎么上来就将“忽视”说了好几遍,难道后人便是这样瞧不起他李渊? 朕可是开创大唐的皇帝啊! 李渊现在的心情阴郁一片,两个儿子都要谋逆,剩下的也是个野心勃勃的孩子,现在还要被不知何人给评头论足。这皇帝日子是真的过不下去了。 李世民一边观察着父皇变化的神色,一边仔细凝神倾听着天幕的每一个字,不敢错过一点。 虽然李渊很不满,但是他李世民可是知道天幕之重要性的,他恨不得不顾李渊的眼光,拿了笔墨一字不漏全记下来——这天幕既然跟着自己过来了,那长孙无忌在家面对着的就是一睹空荡荡的院墙,指望不上一点,还得是靠自己心中仔细去记,才最靠谱。 【李渊建立唐朝之后,和每一个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王朝的君主一样,需要吸取前朝的教训,再造出一套完整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来。只有根基打得好了,和时下的人民需求相匹配,统治才能有长久的可能。 我们来看一看他具体做了什么。 在军事上,他雷厉风行,加强军备,招降和武力手段并重,对未臣服的地区逐个击破,在十年内完成了整个大唐的统一。 在经济上,他鼓励农业发展,重新发行统一的货币,实行租庸调制,既稳定了国库的进项,又减轻农户的负担。 如此一来,李渊给大唐定下了一个不出错的大框架,这也保证了大唐可以照常运行百年。 这个大框架为李世民所继承,他站在父辈的肩膀上,有了更开阔的视野。 有了这样的基础,李世民也可以安心在一个已成体系的大框架进行优化。 后人对于贞观之治的了解,绝大部分来源于吴兢编纂的《贞观政要》。想要去追溯为何贞观之治会得到后世如此的推崇,也离不开对这本书的研究。 在二十世纪之前,这本论著收到了历朝历代的褒赞之声,二十世纪后出现了一些批判性的见解。 对贞观政要的批判声音,一般认为此论著非信史,其中对贞观年间有诸多的美化和曲笔,不具有客观性。 这样的考量在主播看来是合情合理的,因为看到有学者对《贞观政要》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考证,将其中的描写和其参考的《旧唐书》等进行比对,发现—— 这里边写起来还真的大有门道,曲笔、篡改、断章取义、驴头接马嘴等各种小技巧都用上。 举个例子,有一个叫庞相寿的官员,因为贪污受贿被罚除去官职。可这个人还有再入官场的心思,他就再次找到李世民,表达了自己的一片忠心,李世民被其感动,答应他让他官复原职。 这时,魏征,李世民的头号谏臣,立刻表明了他的不满,他认为这时这时不负责任的行为,庞相寿既然犯了罪就理应受到责罚,不应该靠打感情牌就超越法律条文。 李世民从善如流,依照魏征的意见驳回了庞相寿的请求,至于庞相寿,他赏赐了他一些财物。 以上都是前置小故事,接下来的才是《贞观之治》的小心思。 《贞观之治》记载道,此人拒绝了李世民的赏赐,流泪而去。 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是:“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你品一下,这个意味是不是完全不同了。 按照《贞观之治》的写法,李世民就是在教化贪官知罪,而庞相寿拒绝了李世民的馈赠也表明他有所反思,在向着清正廉洁转变。而按《资治通鉴》的意思可就不一样了,这小子是一点儿没反省,拿着赏赐其实并不满意,想到自己没能官复原职难过地都哭了。 说起来也没改几个字,但是这笔下的含义就完全变了。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的过错,因为这原本就不是为了保存历史条目而写就的著作。 回到这本书书写的起因和作者身上,就可以发现,《贞观政要》的编纂,与其说是一本历史著作,不如说是为最高领导人写就的一本政治著作,这更像是一本贞观年间的政治思想指南。 作者吴兢本人也是一位敢于犯颜直谏的谏臣,在所有人都唯唯诺诺的时候,只有他敢于直谏李隆基,并且以太宗直言纳谏为例劝阻李隆基。在别人要求他修改史书时,他也直言不讳这是不正直的笔法,他不能也不愿。 这样一个人写出的《贞观政要》,他难道不知道自己写的很多细节是和史料对不上的吗?不,这是他故意为之。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这本论著的话,这些微妙的曲笔就可以理解甚至是原谅。整套书记载了诸多唐太宗君臣之间的讨论以及魏征等人的上谏,其核心目的是传达一种政治信念,告诉读者,要学习唐太宗直言纳谏的态度和王道儒家统治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