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贾偷摸给噶了。】 【也不是没有可能。这个时代的人,全都是心狠手辣的货色,杀人跟杀鸡一样。】 【想啥呢,也不看看郑青云她们的武力值,这群书生都很猛的。】 郑青云他们这批学生,不止武力值高,颜值也高,在坊市转悠打听消息的时候,都邑的百姓基本都不会排斥。 “老伯,您家的棉花种子,可卖了?价格如何?” “一釜九百钱。”老伯笑得满足,自夸道:“我和其他老头不一样,我这人疼孩子,就只卖了种子,棉花都没卖。剩下的棉花,我要做几床棉被,还要给家里人一人做一件棉衣,让他们这个冬天不挨冻,我家大孙女考进了致知学堂,要是冬天手长冻疮,那手可怎么写字哦……” 郑青云等老伯唠叨完,才接着问道:“老伯,您的棉花种子卖给谁了?” “我家棉花种子又不多。来作坊取籽的时候,直接就卖给官营的作坊。”老伯答完话,又开始说道:“我那大孙女在致知学堂读书那么辛苦,前阵子都还帮家里在地里摘棉花……” “你们乡的人,都把棉花卖给官营的棉花作坊了?”郑青云继续追问。 “对啊。我们一年能做几回生意?没有熟识的商贾,把种子卖给官营作坊最稳当。”老板一脸骄傲的表示,“我在致知学堂里读书的孙女说了,王上不会让我们老百姓吃亏,就让我们卖给官营作坊……” 听这个老伯三句不离自家孙女,郑青云非常有眼色的夸道:“你家孙女真不错,以后肯定也能学有所成,跟我们一样,为国效力。” 听到郑青云夸自家的孩子,老伯听得忍不住乐,但为国效力这四个字还是戳中了老伯的神经,老伯收起了脸上的笑容,打量了郑青云两眼,问道:“你是替官府办事的?想打听什么?” 居住在都邑周围的百姓,比其他地方的要稍微敏感一些,稍微琢磨了一下,就说道:“我们乡里的人,都把棉花种子卖给了官营作坊。就亭长他们家,把棉花种子卖给了外地的商贾,不过那商贾是姜国人。王上下了令,咱们可不敢乱来。” “各乡的百姓肯定没问题,有问题的是那些商贾。”郑青云笃定的说道。 “说不定是他国的谍者干的呢。”老者有些不赞同的说道:“我在致知学堂读书大孙女说了,士农工商对姜国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不过农人是最重要的……” 郑青云:“嗯嗯嗯,你家大孙女说得对,你们乡的亭长叫什么名字,能否告诉我一声。” 第139章 加智力 郑青云她们查棉花种子的去向, 只敢私下里查,不敢打草惊蛇,让那些商贾提前得到消息离开。 和老伯打听完乡里的消息, 叮嘱他替自己保密之后, 郑青云就又带了两个同学, 去找老伯说的那位亭长。 几十名在都邑实习的学生们,就像细密的齿梳,很快就把都邑的商贾大致的梳理了一遍。 “我查看过棉花作坊那边的买卖记录,这个叫赵肥的商人, 十分可疑……” “我要了左相大人的手令, 查了这两天坊市的税收, 也查出几个可疑的人员……” 每个人所处的衙门不一样, 跟的人也不一样, 能借用的权利也有区别, 但他们凑在一起查人, 效率就高了。 “蓝河卫查到的也是这些人?”姜蓁对牧问道。 “我们手里的名单有八个,比郑青云她们查出来的还要再多两个。”牧说道:“这八个商贾, 我已经派人监视了, 他们跑不掉的。” 姜蓁满意的点点头, 说道:“那就等郑青云他们的处理结果了。” 无论是秋月还是卫蝉等人, 都和姜蓁一样,看似撒手,其实都在暗中关注。 郑青云和几名同学在官营的棉花作坊里打听完消息, 很快就分头去乡里追查。 都邑坊市里的棉花交易虽然热闹,来棉花的来源还是各乡, 从源头查起, 是要麻烦一点, 但会少许多疏漏。 和郑青云一起来乡里的同学,有土生土长的姜国人士,也有另外四国的人。 郑青云本人就是郑国出身的,会被提拔,也是因为她学识过人。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她的学识不单单只来自书本,在她十岁出头的时候,就一直跟着老师各处游学,是今年才来到姜国。 “刚踏入姜国土地的时候,我就知道姜国和另外四国不一样,但都邑百姓的富裕,依旧超乎了我的预测。”郑青云的语气感慨。 和郑青云同行的姜国学生解释道:“以前也不是这样的。只是这两年刚好粮食丰收,然后他们今年刚好又种了棉花,所以家里才会稍微富裕一点。” “哪里有那么多刚好呢?”郑青云感慨道:“这些好日子,都是王上筹谋出来的。” 另一位见识广博的同学,也忍不住提起自己曾经的见闻,“三年前,不单是卫宋郑齐四国,连姜国的庶民都衣不蔽体,我还看到过不穿衣服在地里割麦的人。” 麦芒刺人,光着上身割麦子,身上难免会免变得瘙痒红肿。但这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不穿衣服,丢掉的是礼义廉耻。 如果家中还有布匹,谁愿意光着上身出门呢。 其实大部分人家里都有织机,每年要织布交税,可她们织出来的布,全都上交了,根本就穿不到自己身上。 “我之前在棉花作坊,听那位老农说要给家里人做衣服,我以为他家中还算富裕,才敢如此抛费。但如今到都邑周围的乡里一看,好像大家都能穿得很体面。” 郑青云身上穿的是锦袍,但并不是不知疾苦的人,有些疑惑的问道:“不过才丰收两年,他们怎么敢的?” 天灾、战乱、饥荒……有这些意外,老百姓想过个安生的日子极难,别说家中没有存粮的,就算家中有存粮,大部分人也不敢浪。 另一位同学也跟着附和,“是有些不能理解。我看乡里各家都弄了火炕,棉花也不卖,留着自家做棉被棉衣,家里的小孩还送去学堂……他们以后是不过了吗?” 很多穷人哪怕忽然富贵,也学不会享受,家里粮仓堆满了粮食还依旧吃咸菜的人不少。 在他们的印象里,各国的庶民,哪怕日子变得好过了一点,也该努力积攒家底,应对未来的风险才是。 都邑乡里的百姓,打破了诸位同学的固有印象。 她们心里想不明白,但各乡读书识字的孩子们,心里却门清,和郑青云她们闲聊的时候,就替大家解惑了。 “若是王上一直在位,我们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变越好。若是王上退位,我们家里在攒下来的东西,还不知道会便宜谁呢。又不是所有的君王和王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