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们被爱护等印象,深深地烙印在了诸多底层士兵心中,叫他们向往不已。 甚至私下里还有人说起,听蕃平的慎郡王麾下士兵说,如今其实有不少其他地方的守军归顺慎郡王。 镇北军,禁军都有。 郡王对那些归顺者也是一视同仁的。 这样的传闻,搅得人心浮动。 可因为军中已经实行严酷的连坐制度,一人叛逃全队士兵极其家人要受到牵连,一队叛逃,全都连坐,暂且也无人真的敢铤而走险。 害怕被惩罚,这样的声音也传不到军中上层去。 即使如此,杨朔得知杨犇的处理方式后,也深觉不妥,将他叫来训斥一顿。 “你这样做,分明是招致众怒!” 杨犇还不服气: “一点肉和糖而已,他们就算生气,难道还敢造反不成?” “这些人真是一点礼义廉耻都不知道,人家给点肉和糖,尾巴就摇得比狗还欢,丢尽了我镇西军的脸!” 杨朔生气地道: “你竟还不悔改!” 杨犇依旧觉得自己做得有理: “爹,你是没看到,当时那些捡到肉的人那一副吃相,跟八辈子没吃过肉一样,我若不阻止,到时候当着慎郡王的面,全军士兵就能像狗一样抢食,吃得满脸是油,您说您这脸挂得住不!” 这下杨朔也不说话了。 如此场面,他们确实丢不起那个人。 有些咽不下这口气,想拉回慎郡王搅乱了的人心,杨朔把军需官喊来,打算给全军士兵好好加一顿大肉,补偿他们先前的损失。 可一问才知道,如今因为与西戎停止了边贸,根本买不到那么多羊,附近百姓养猪的也没几户,一时间居然连上千头羊,或者几百头猪都凑不出来。 “买!不惜一切代价买!” 最终花了平日里五倍的价钱,才把需要的牲畜凑齐。 东西倒是买回来了,杨朔也难得平易近人地像是慎郡王一样,和蔼地说慰劳大家辛苦,请大家吃肉的话。 又道上次少将军烧掉那些东西,是因为不能让他们吃不明来历的的食物,担心他们中毒。 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能吃上肉,底层士兵们看起来也挺高兴的。 可有了慎郡王那边的强烈对比,士兵们的心已经寒了,哪里是一顿肉可以暖回来的。 更何况,这一顿之后,依旧是吃糠咽菜,依旧是被上官随意打骂责罚,依旧是拿着微薄的军饷,穿着破烂的军装。 * 李洵不知道杨朔在为自己儿子捅出的篓子而头疼。 他慰劳镇西军,自然是抱着些宣传的目的。 他不想打内战,能让镇西军像宣德那些镇东军与禁军一般,不愿也不敢对他出兵就是最好的。 不过,他着实没想到,杨犇竟如此“上道”地配合自己。 在他的预想中,杨犇或许会将那些糖和肉收起来,再用他们军中自己的名义发放给士兵。 虽然有些掩耳盗铃,但多少能蒙蔽一部分脑子不那么清楚的人,士兵们也是能真正吃到他给的糖和肉改善下生活的。 却不想杨犇如此经不得激,被他屡次气到后,竟然强硬地要把所有的东西全部烧掉。 这必然会引发众怒,也让他的宣传效果比预想中还要好。 但亲眼目睹了镇西军底层士兵们饱受磋磨的模样,又见证了杨犇的鲁莽愚蠢,李洵更觉得没必要留着杨家父子了。 这父子二人把持着镇西军,但凡肯善待士兵,整顿一下军风,那些士兵们都不至于是那副瘦骨嶙峋的样子。 如此,哪怕政治立场不同,他夺取军权的时候,也会保他们下半生富足无忧。 行军打仗,指挥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每一个士兵发挥的力量也同样不可忽视。 明明有实权,却能眼见着士兵受到如此苛待而无所作为,这样的将领通常也没什么能力与眼界。 不管是能力还是品行,杨家父子和他们手下的大多数将领,都不配再继续掌握镇西军,也不配得到善终。 不过,这些都是以后可以慢慢处理的事情,如今他的重心还是在西戎。 从高旗城离开,他便兵分两路,三万大军南下支援蕃平。 他自己则亲自带着两万人绕道北上,然后从高旗一路往西而去。 包括李洵在内的所有人,都将自己的头发梳成了戎族人的小辫子,衣服也换成了戎族人的上褶下袴,收起了蛟龙旗,还在衣服外头都披上了一层黄绿色的外套,各种军需与运输车辆上,也都用黄绿色的布包裹覆盖。 整个军队的颜色,与此时的草原很是接近。 昼伏夜出,整个军队几乎没怎么惊动当地人。(当然,这也与草原地域辽阔,以及斥候兵的提前侦查有很大关系) 这次李洵的目标,是西戎王庭。 这既是为了扰乱敌方军心,与斩杀主帅是一个道理。 更是为了营救人质。 只有抓到西戎足够有分量的人质,才能换回大启的公主,换回那些沦落敌手的百姓。 昼伏夜出,白日里睡觉时闷热不堪,还时常被蚊虫滋扰,连吃的也只有干面饼与清水,很是艰苦。 但全军上下没有一个人抱怨。 因为李洵这个一国之主,也与所有士兵同吃同住,他们吃苦受累,尊贵的郡王也是一样的。 而且,在李洵长期不懈的思想教育下,爱护百姓已经深深地刻入了士兵们的脑海里。 他们深深地记住了,自己来自于穷苦百姓,是百姓的子弟兵,也是他们的骄傲。保护百姓是他们的职责与荣耀。 行军前誓师,李洵讲明了此行的目的,为了营救长宁的大启百姓,士兵们都满腔热血,即使条件艰苦,也依旧牢记使命。 行军五天,他们终于到达了西戎的第一座大城之下,在敌军尚未察觉之时,就已经潜伏在了离其城门不远的地方。 第172章 伊尔喀城是西戎与大启边界上的第一关隘。 与北戎王庭依山而立不同, 西戎王庭前后一马平川,主要靠伊尔喀城这座建立在高地上的关隘阻挡来自大启的敌人。 不过,多年来西戎的扩张方向主要是内部的吞噬, 以及向西掠夺一盘散沙的色目人,与大启一直友好通商, 偶尔到大启的国土上掠夺一番,也只是小打小闹,大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从来不主动进攻。 如此背景之下, 哪怕王庭三令五申,主将也有意加强巡逻,下面的士兵们对大启的警惕性也不是很高。 巡查是有的, 但如今天气干燥, 地上很难留下行军的脚印车轮印。 李洵为了减轻运输负担, 加快行军速度,这次基本上没带太多物资, 就几天的干粮, 也没有马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