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因为膛压高,总体杀伤加起来,确实比震天雷略高一些。 因为炮弹重量限制,内部只能填装火药,不能加铁片来加持杀伤力,所以其落地爆炸的威力不如震天雷,但它弥补了震天雷在射程上的短板,已经足以拿下如今这时代的绝大多数城池。 当然,若将炮弹里面的火药换成炸药,其杀伤力想必会更强些。 可如今这时代的化工条件,制造炸药还有些难度。且炸药引爆要发挥威力还需要□□,这东西稳定性差,以如今的交通条件,路上颠颠簸簸的,说不定直接先把自己人给炸死一大片。 实心弹的发射,要达到今天的理想杀伤力,对于发射角度的要求很高,很考验炮手的反应能力。 他们必须在极端的时间内,根据冲过来的敌人的阵型,来调整发射角度,以便让炮弹的冲击轨道击倒更多的敌人。 这在李洵看来,可操作性很低,所以其最大作用,还是把人从马上击下来,让其在高速行径中摔死或者被后面的马踩踏而死,以及其爆炸时产生的巨响,可以让马匹受惊,破坏对方的行径秩序和速度。 要论直接伤人的能力,恐怕还是要指望散弹。 “试试散弹。” 李洵下令后,荣元又带着人用散弹去填装另一尊炮。 一发散弹就是一大包铅弹,足有几千颗。 一声令下,引火发射,只听嘭地一声巨响,三里外的木桩子人偶被击倒了好些个。 这比起实心弹的震撼效果,确实差得很远。 士兵们上前察看,有些面面相觑,捧着几个木桩子人回来如实报告道: “郡王,这散弹的穿透力似乎不如铁片。” 李洵接过来看了下,确实如他们所说,但这并不让人意外。 杨进禄在一旁看过后,建议道: “殿下,可要把这些铅弹改成铁片?” 李洵摆了摆手: “铅弹足够了。进禄,有时候并不是穿透力越强,效果越好。人的身体并不算厚,铅弹这种杂物陷在身体里,若不能及时取出清创,比之同样的大小的铁弹更容易致命。”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更容易感染。在没有抗生素的时代,这样的创后感染也是有效杀死敌方有生力量的好办法。 杨进禄和周遭的士兵想起郡王平时对于受伤的士兵,都是格外关注受伤后伤口清洗的。因此他们军中伤后死亡率远低于其他军队。 这东西是铅,虽说看贯穿力度来说,不容易对人体造成贯穿伤,却又小又多,很容易陷在肉里,而且还陷得很深,这可不好取。 要取出来势必得剜肉,剜肉深了伤口好不了也是死路一条。不取,还是死路一条。 这是对步兵而言的。 若换成骑兵,他们高速行进时,被这种子弹打中,剧痛之下基本上都很容易坠马,用不着等到以后疗伤,当场就得被踩死。 众人恍然大悟,果然郡王考虑事情就是周全。 对于其形态,李洵也做了解释: “至于为何不用尖锐的片状物,而用圆形弹……你想想,炸膛是怎么发生的。” 杨进禄一点就透,顿时就明白了。 片状物虽然贯穿力度更强,但炮身的口径就那么大,一个不好很容易卡在里头,到时候可不就直接炸膛了么。 就算不卡住,它们不规则的形状也会在发射过程中划伤炮筒内部,让它变得不光滑,要不了多久就很容易卡住丹药,最终结果还是炸膛。 整个实验持续了一个多时辰,期间不断地给降温装置里换水为炮身全方位降温,整整打了两百多枚实弹与散弹,依然没有发生炸膛。 杨进禄大喜: “殿下,这降温装置可真是有效!” 若不用打个几十次就换炮身,那成本就会大幅度降低了。 李洵神色平静,道: “等有了更多的炮弹,要继续测试这些炮身的极限发射次数。” 心中却在规划着,若要有效降温,那战场上的炮兵们就必须随时携带很多水才行。这便必须给他们配备更多的后勤人员进行辅助。 “是。” 杨进禄应道,看着这些远距离攻击武器,眼中充满了喜爱与温柔。 他身体残缺,一辈子无法有自己的子嗣,这些他一力督造,倾付心血的武器,就跟他的孩子一样。 这些孩子,胜却千军万马,能给殿下打下万里江山! “殿下,这炮如此神奇,却还没取名字呢。” 李洵想了想,如今这炮不是从西方引进的,叫红夷大炮便不合适了。 “叫盛世一号吧,盛世一号短距炮。” 愿它能以战止战,创造太平盛世。 杨进禄听着这名字很满意: “盛世,这名字可真是威风。” 其余士兵们也纷纷道: “盛世一号,它是郡王创造的盛世的产物,叫这名字确实贴切!” 试验完这盛世一号短距炮,没找到什么需要改进的问题,李洵回到山下工坊,便下令开始批量生产。 时间不等人,西疆那边或许很快就需要用到它们。 批量生产的事,不需要李洵再操心,他便带着荣元等人回到山下,开始选拔与培训炮兵。 当然,一开始只带了一尊炮下山,让他们先心中有个概念,要一个小组一尊炮却是不现实的。 培训刚开始没几天,李洵就接到了总长府传来的消息。 “郡王,京城来人了,说是有圣旨给您。” 李洵眼睛看着操练场上的炮兵们,对所谓的圣旨并不是太在意,漫不经心问道: “圣旨上怎么说?” 他如今忙着制造大炮训练炮兵,等闲事情自然是不值得让他回郡城的,京城的人要传达什么旨意,直接告诉总长府便是。 林德康对这方面的尺寸是拿捏得极好,派人传话的时候便率先看过圣旨内容了。 因此传话的书吏也能回答李洵的问题: “说让郡王率领麾下兵马前去戍卫蕃平,对抗西戎。” 这让李洵很意外,笑着道: “真是稀奇。” “传旨大臣可还在肃城?” 书吏道: “在的。那人就是想亲自求见了郡王再走呢。” 李洵微一沉吟,这事倒确实值得他回一趟城里。 将培训一事交给荣元,李洵便立刻带着亲兵赶回了城里。 一回来,李洵便召见了传旨大臣。 此人李洵之前没见过,是这两年才提拔上来的工部侍郎宋裘。李洵离京之前,此人还在地方熬资历。 不过,宋家在大启也算是一方望族了。 “参见郡王!” 此人看起来四十多岁,留着八字胡,有些微胖虽然相貌一般却眼中精光闪烁。一见李洵便恭恭敬敬地行了个大礼,丝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