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有了这么多粮食,李洵头一个想到的应便是再收容些流民。 如今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许多地方都会闹饥荒,必然会产生新的流民。而那些在寒冬里苦熬勉强活下来的人,日子也会更加艰难。 有了余力,他便想让更多的人能活下来。而且,如今他也有余力在保障治下原有百姓口粮的同时,再多养活些外来人口。 此时已经是二月,再过三个月,去年种的冬大麦就能收获了,收了冬大麦再过三四个月,春小麦和水稻也能收割了。 到时候他治下就再也不必依赖外部的粮食,只要人口不过分膨胀,便不会缺粮。 况且,这些新来的百姓也不是一直需要救济粮养着。这一次来的人还赶得上春耕。 只要给他们提供几个月口粮,等秋收时,他们就能吃自己种出来的粮食了。 仔细计算过后,他给万德贵下达的指令上,可收容流民的数量上限提升到了八万人。 他剿匪的名声在外,如今要让流民来肃城比以前容易了不知道多少倍。 万德贵带着钱粮兵马出去,不过短短的十几天,就已经聚集了足够数量的流民,带了回来。 前几批的流民已经分派到燎原,河原等地的村落里,但空置下来的救济所,要安置这么多人还是有些困难。 再者,眼看着天气暖和起来,比起冬天,更容易爆发疫病,实在不宜长期聚集。 李洵便打算着,将生病的暂时留下来养病,其他人就赶紧迁到河原去。 那边有大量空置的村落,房子虽然年久失修,但如今天气已经不那么冷,也是勉强能住的。 等人安置下去,头一个月直接把米粮送到村中,让他们自行安排伙食,后面几个月,完全排除了疫病风险,便可以让他们自己上县衙领了。 如今就正在由大夫进行排查。 李洵看着大夫们一个个仔细地把脉诊断着生病流民的病情,每个大夫面前都排了上百人,心中暗自松了口气。 也亏得先前为了引进流民,在附近的郡县高价征集了很多大夫过来,不然这么多人,就原先城中那十几个大夫,还真不知道要看到什么时候。 “郡王,京中有圣旨送到。” 亲卫前来禀报道。 李洵微微挑眉,不知道嘉佑帝又玩什么幺蛾子。 终归是没好事。 “先让人招待钦差,本王视察完救济所就回去。” 嘉佑帝不值得他中断了正经事特意回去一趟。 于是,京城来送圣旨的钦差,便从正午等到了天黑,这才等到李洵姗姗归来。 说是钦差,实际上是一个禁军里的营指挥使,为的便是能快马加鞭,以最快的速度将旨意送达肃城。 文官不太能骑马赶路,自然是不行的。 等了这么久,这禁军都头钦差脸上却丝毫没有因为李洵迟来怠慢的不悦,一见李洵,便态度很恭敬地带着手下同来的禁军士兵向李洵行礼。 “参见慎郡王!郡王福德安康!”跪地俯首,礼节上一点也不敢有疏忽。 当然了,禁军中有几人没听说过慎郡王的彪悍事迹,至今还有好几百禁军被慎郡王关押做苦力呢,在他面前,谁敢拿大。 伸手不打笑脸人,李洵也没为难他们,叫人拿出香案,换了郡王袍服,礼数还算周全地接旨。 念完圣旨,那禁军营指挥使硬着头皮道: “郡王,陛下要您回个准话。” 李洵站起身来,将圣旨递给身边的内侍,不紧不慢地道: “那你回去告诉陛下,春耕在即,如今本王忙不过来。等哪日得空了,自会去攻打北戎的。” 禁军营指挥使脸上发僵,却也不敢多问。谁都能听出这是一句推托之词。 等打发走宣旨的钦差,一同接旨的七公主担忧地上前询问道: “大哥,你真的不打算理会父皇的旨意吗?” 李洵笑着帮她理了理刚才因为下跪而有些散下来的鬓发,柔声道: “春耕在即,我手下的士兵们有很多事情要忙,哪有空去打仗。” 这话他可不是敷衍。 复通水渠,分田地,农事宣传,运输肥料,桩桩件件都是事。甚至为了更多的棉花产量,还得派人去多种些田地,根本分不开身。 七公主对于近来的事情也算是听说了不少,闻言更加忧心忡忡,忍不住提醒道: “可是……消息都已经放出去了,你还让士兵们忙于农事,等北戎真的攻来,会不会打个措手不及。” 李洵笃定地道: “不会。我这边越是专注农事,他们越不敢来。” 七公主困惑地看着他。 怎么会有这样的道理。 敌人忙着春耕,不正是偷袭的好时候么。 可见他也没有解释的意思,她也不好多问,毕竟是军国大事,万一说出来走漏了消息就不好了。 而且,看大哥的反应,她的这些顾虑他全都考虑进去了,她一个外行人,自然也不用再过多置喙。 第83章 二月中下旬, 春天由南向北慢慢走来,肃城等地的冻土开始解冻。 肃城等地的百姓们是不愿意浪费任何一点农时的,已经在田边地角开始种菜, 种豆等。 李洵也开始进行水渠复通工程。 如今各处的渠沟位置已经探清楚,只需要将堵塞比较严重的部分重新挖通就行。 不过, 这仍然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 单是主干道就长达近三百公里,更别提通往各镇各村的分支。 和林德康等人进行商量后,他们将这些建设任务拆分开来。 先修主渠。 不靠近村落的部分, 由他麾下的士兵和俘虏负责。 一千多北戎俘虏, 加七百八禁军远远不够,李洵还调动了年底考核成绩排名后三分之一的军队。 村落附近的,则是由近旁居住的百姓来完成。 以朝廷的律法, 百姓们每年本来也是要服徭役半个月的, 每一家都必须出一壮劳力。 相比于以往迫于无奈去服徭役, 这次绝大多数百姓都是心甘情愿去的。 因为他们不管原本是流民还是原住民,都是北方人, 深知水源和灌溉的重要性。 得知这渠沟疏通后, 就能将清河的水引过来,相当于凭空给他们造了一条支流河,以后再把通往各村的分支水渠疏通,水就能自己流到他们村里来, 即使哪一年天干不下雨,也不怕没有收成了。 而且郡王向来善待民夫, 服徭役每天都有十文钱的补贴, 还管饭, 不仅解决了一个壮劳力的口粮, 还能额外给家里挣点钱。可比以前自己带饭带水还要挨鞭子好多了。 士兵加百姓, 二十余万人一起动工,足足忙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