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其他题材 > 穿成虐文里病美人太子 > 分卷阅读8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89(1 / 1)

朝争中失了势, 族中仅剩的期望都压在两个皇子身上,结果这仅存的希望在同一天一起没了。 姜氏族人顿时心灰意冷, 姜皇后当天得知消息后就哭着晕死在坤宁宫,而后一病不起。 没了仅剩的两个姜系皇子, 已然动摇了姜氏二百年的根基。 姜氏大厦轰然倒塌。 - 燕熙对于燕焦和燕烈这种戏剧性死亡也颇感意外。 但燕熙很快便想明白了,这就是“势”的力量。 他所谋的不是具体的某一颗“棋子”,而是整个“棋盘”。 当他把几方力量的博弈推到某个火候,接下来, 这几方力量就会自己完成冲突。 他做为执棋人,只要等着收“棋子”即可。 同时, 燕熙察觉到, 这种出乎预期的结果说明参与这场博弈的力量, 不止明面上的那几股。 幕后还另有其他。 是谁在幕后怂恿学生和百姓去姜王府,是谁在暗中清扫了姜王府的传信,是谁安插高手混杂在人群中隐密地打散了姜王府训练有素的护卫队, 又是谁料定了燕焦和燕列那天就在姜王府的妙音堂。 这中间少了任何一步, 人潮都不可能轻易地冲开姜王府的大门并精准地到达妙音堂。 燕熙眸中有寒意。 这盘棋, 真是越来越精彩了。 - 姜溥被下到诏狱, 天玺帝的口喻说:“顾念姜溥多年劳苦, 上了年纪, 又是国丈, 不得加刑于身。” 燕熙听到消息,握拳沉默许久。 当日,他很巧地在锦主卫衙门外遇到了北镇抚使邵亭,两人当着过往之人,客气地聊了几句。 谈话的内容,不必避着旁人,无非就是敷衍的客套话。 但两人都明白对方懂了。 当夜,姜溥便不知从哪里听得燕焦和燕烈死在姜王府之事。 据说这位在朝堂翻云覆雨的权贵,闻讯后大哭大叫了一晚上,第二天凌晨死在了牢里。 死的时辰还不太吉利,没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太医验尸说,是活活气死了。 燕熙听到消息时,正在喝茶,他含着笑灌下了一大口,感到通体舒泰了。 - 姜溥一死,案子便要张罗着结了。 这日是五月十五日,姜溥案的判决下来了,姜溥犯了“大不敬、不奉诏、大逆不道”罪。 这三项皆是极重的罪名,罪及同族,姜氏被夺爵抄家。 叫人吃惊的是,天玺帝似有预知后事的能力,在燕熙弹劾的前一日便已下旨让姜磊回靖都换防。 是以当姜溥案发生时,姜大帅早一日已被撤下前线,赶赴在奉召回京的路上了。 西境没有发生任何动乱。 户部尚书姜常也下了诏狱,因没有燕熙专程去送便当,这位扛得久一些,到今日才被折磨至死了。 与此同时,新的任命下来了。 因姜派被清洗了很多人,五府六部空出许多位置来。 只是资历够的人不多,天玺帝着吏部大举提拔了一批新人。 首先是内阁首辅出缺,梅辂多年的次辅扶正,众望所归。梅辂上台后,因是寒门出生,很快又做主提拔了一批寒士。 内阁空出来的一个位置,天玺帝点了现任的工部尚书裴青时兼文华殿大学士。 裴青时入了阁,父子二人为着避嫌,太傅裴鸿便主动请辞退出内阁,专心守着翰林院的文墨之事了。 - 内阁之下的人事变动主要在户部。 户部因被清洗最重,尚书和侍郎全没了。 天玺帝将梅筠从考察院正四品左佥都御史提到了户部正三品右侍郎。 对梅筠的提拔虽快,因着只是升了一级,其实也说得过去。毕竟梅筠本就是天玺帝嫡系,他做七皇子伴读那几年,可是时常在天玺帝膝下聆听教诲的。 但梅筠还是一下成了靖都红人,因为户部在梅筠往上便没人了,梅筠相当于成了户部的实际掌舵人。 而天玺帝没把更有资历的人安排到梅筠上面的位置,帝心所向,百官已然心中有数。 - 商白珩因在姜案中冒死写了祭文,大获人心,从翰林院从五品侍讲学士擢升至吏部文选清吏司正五品郎中。 同时与他交好的翰林院同僚张直平迁为吏部从五品员外郎并代任吏部考功清吏司正五品郎中,品级比商白珩低半级。 这个任命出来,五府六部皆是哗然。 吏部又称“天官”,掌管大靖文官的任迁、考课、封勋诸事,是六部中第一等实权衙门。 而文选司、考功司又吏部里最核心的部门,可谓是实权中的实权。 文选司专司文官的选拔、分配、任免,考功司专司考核文官功过,这两个职位选了商白珩和张直这一对好友,又刻意把商白珩提高了半级,明摆着以后就是要商白珩说了算的。 而且,只要此二人合力,甚至可以把吏部尚书和侍郎架空,若商白珩是个有野心的,大靖文官都得以商白珩马首是瞻。 这就叫朝野内外不得不重新审视商白珩。 - 而这些调动,尚不是最引人注目的。 因为宣隐的调任更加耐人寻味。 大靖官员升迁有成例,官员一次最多擢升两级。 宣隐本是工部虞衡清吏司正六品主事,此次最多只能升到正四品。 可六部里没有正四品的官职,于是燕熙就非常微妙地被调到都察院,接任梅筠腾出来的正四品右佥都御史。 宣隐的任命一出来,群臣都心照不宣地表示恭喜。 经过宣隐入仕以来各种偏爱的任命,以及宣隐弹劾姜溥得到天玺帝默许之事,所有人都对宣隐未来的升迁心知肚明了——要不了多久,宣隐升迁,下一步若再跳两级,就是……正二品尚书了。 这种速度已然不是升迁,简直就是飞迁了。 然而,百官也挑不出毛病,甚至连都察院里的老御使们对宣隐也无可指摘。 因为宣隐每一步升迁都有重大实绩。 参刘秉、参姜溥这种惊心动魄之事,普通官员一辈子能干一件就足以青史留名了。 凭着这两件功绩,宣隐已可在史书中立传,升任尚书不是问题。 其实也并非没有破格提拔的路数,但宣隐不骄不躁,仍按着成例升迁。这样一来,不仅堵了御使弹劾的口子,又获得了朝廷上下一致的赞不绝口。 更叫人心惊的是,宣隐才十九岁,前程似锦,大有可为。 朝廷内外,心照不宣,这位迟早是要入阁的。 - 五月十五的早朝,一派祥和。 朝会上天玺帝格外说好话,众人都察觉出帝心甚悦,这是自皇贵妃去后百官第一次看到天玺帝主动笑。 于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偷瞧姜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