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知道水下部分不全是开放给游客的区域,除了那些“须”,中心区域大部分都将成为海洋生物的住所——虽然大部分海洋动物根本就没有住所的说法,但李瑶林还是给它们留了一个空间。 中心区域的外墙将会被大量海洋植物所覆盖,所以游客只能看到它们发光的表面,而无法进入里面一探究竟。 当然,如果有人潜水的话,还是能靠近的,但到时候是否会遭到海洋生物们的驱逐,就不得而知了。 李瑶林把能想到的部分都加进去了,最后她尝试提交。 APP跳出提示窗口:“是否生成‘海神宫’?” “是!” APP似乎在扫描她提交的图,读条进度缓慢,李瑶林便先去干别的事了。 等她忙完再看手机时,【资产】里的“海神宫”,便有了具体的数据。 “成了!”李瑶林内心激荡,搓了搓手,将它的选址定在海底观光隧道接近行舟岛的区域。 由于它的结构复杂、工程量巨大,所以完工的速度可比灯塔、人鱼广场慢许多,需要花上两年的时间。 …… 在“海神宫”建造期间,海底观光隧道先一步完工了。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几乎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行舟岛上,所有人都等着它开放运营,然后看一看建在海底的世界最长观光隧道到底会创造奇迹,还是挂羊肉卖狗肉! 作者有话说: 还有两章? 大概写到海神宫完工就完结了。 然后会写点番外,大概是关于配角们的一些生活琐事。 —— 第130章 番外(含配角) 万众瞩目之下,行舟岛不紧不慢地发布了两则消息: 一、海底观光隧道试运营的第一天,将会邀请五百位曾经到行舟岛旅游的幸运游客优先免费体验“穿越海底”之旅。 二、海底观光隧道开放运营的日子定在岛主生日那天,而跟岛主同一天生日的游客往后在这一天乘坐海底火车,将可获得五折优惠。 消息一经发布,行舟岛的服务热线都被打爆了,很多人都想了解行舟岛的邀请条件,是否只有那些特权阶层、上流社会人士才有资格? 对此,行舟岛的口径都十分统一:“名单是岛主亲自决定的,邀请函也是岛主亲自写的,到底什么人能获得邀请,只有岛主与受邀人员才知晓。” 他们倒是想打电话问岛主,可岛主的电话是永远都打不通的——被小管家拦截了。 哪怕领导来旁敲侧击,李瑶林也是一脸无奈地说:“邀请函早在消息发布的当天就寄出了。” 怎么会这么巧?领导心知肚明,李瑶林这是防止别人动用权势和人情关系来走后门,所以先寄出邀请函,再发通告。 对于李瑶林的做法,他们虽然多少有些不高兴,却也不会拆穿她,更不会为了这点小事就把关系闹僵了。 “某领导想为自家孩子要份邀请函,被岛主给婉拒”的消息被一个网友传了出来,据说某领导的孩子特意央求他爸去找岛主说情,结果岛主“不给他爸面子”,导致他气愤地跟朋友吐槽岛主,而他的朋友又转头跟身边的人说了…… 网友们不知道这个消息的真假,却都认为这确实是岛主的行事作风,毕竟“海洋生态走廊”发生的事都还历历在目,大家都知道岛主是个不受别人威胁的人,在这事上又怎么会畏惧强权呢! 此消息传出后,曾到过行舟岛旅游的游客们都兴奋起来了,虽然有成千上万的游客都曾到过行舟岛,但他们比没有到过行舟岛旅游的人多了一次优先免费体验的机会,万一受到邀请,就不是用“幸运”一词可以概述的了,那是一种殊荣啊! 跟岛主同一天生日的游客也十分高兴,虽说只有那一天能获得五折优惠,但也比其余人幸运多了! 其余既没到过行舟岛旅游,跟岛主的生日也不在同一天的网友酸了:“难怪说投胎是个技术活,你们真是投了个好胎!” “这次可不是抽奖,说明靠的不是运气,到行舟岛旅游的游客那么多,到底什么人才能获得邀请啊?” 也不是没有人想过通过行舟岛寄出的邮件快递来查找受邀请人,但每天从行舟岛寄出的快递有几万件,他们要查无异于大海捞针。 …… 油市某小区,张玫刚下班,正准备去接放学的孩子,就接到了快递员打来的电话,她以为是自己拼DD买的东西到了,就让快递员放门口。 聊天群里,她的好姐妹们正在讨论行舟岛的海底观光隧道,都准备开放运营后一家人去体验一下。 这样的项目,张玫自然是不愿意错过的,但她担心到时候抢不到票。 想当初,行舟岛开发之初,游客还没有那么多,她也不用跟那么多人抢这四千个名额,随时都能登岛游玩。后来行舟岛成了热门景区,她想去就难了——她上一次登岛是两年前。 幸好行舟岛还有一个文创产业园没有名额限制,所以她们一家三口的周末就变成了去产业园度过,光是那几个展馆和露天剧场的演出就能让一家人在这里度过美好、充实的一天了。 接了孩子回到家门口,她看见邻居正站在她家门前拿着一个信封文件袋看,看到她,对方有些慌张,也有些尴尬地说:“张玫回来了啊,我看地上有个快递,还以为是我家的呢!” 邻居家的门在斜对面,他家的快递怎么会在她家门口呢? 虽然有些疑惑,但张玫没多想,毕竟认识了这么多年,邻居也不是什么坏人。她说:“哦,是我让快递员放门口的。” 邻居欲言又止,活泼好动的孩子则率先跑过去接过文件袋,她看着上面的字,叫道:“妈妈,这上面写着行舟岛,是行舟岛寄过来的。” 张玫愣了下,她没在行舟岛买过什么呀,怎么会有行舟岛送过来的快递? 这时,她注意到了邻居不仅没有离开,反而盯着文件袋看,似乎也十分好奇里面是什么东西。 张玫朝邻居笑了笑,赶紧开了门,跟孩子回了家。 关上门后,孩子就迫不及待地拆了快递,然后从里面拿出一个小的信封。 “这是信吗?”孩子问。 张玫看到信封是用蜡封口的,上面的印痕她无比熟悉,因为多少人都想得到一张盖着这枚印戳的明信片呀! 她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心跳开始加速,呼吸也变得粗重。 她刚要开口说话,孩子便径直拆了信封,从里面夹出一份邀请函。 …… 很快就有人在网上晒出了邀请函,网友发现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普通人,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商人,有的是学生,还有的是家庭主妇;有月入几十万的精英阶层,也有月入三五千